王衍成:让茶香飘出安康老茶区 - 名人专访 - 陕西茶文化研究会

王衍成:让茶香飘出安康老茶区
2017-03-31 09:40:47   来源:   点击:

作者:侯燕妮 惠泽宇 来源:陕西日报

   3月的安康,千山吐翠。在“陕茶1号”茶园基地,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衍成正在精心地侍弄着即将成熟的新茶。从1992年开始选育,到2014年获得国家林业局认证,“陕茶1号”的诞生历经22年。现在,就是眼前这棵小小的茶树,正在改写安康乃至全省的茶业格局。

 

  22年心血培育成“陕茶1号”

1991年,在基层茶果技术推广站摸爬滚打了快10年的王衍成,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了解到,全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将是无性系种植。王衍成说:“当时,我省种植的90%以上的茶叶品种都是引进外省的,没有核心竞争力会带来同质化竞争。”自此,选育无性系品种成为他努力的方向。

2006年,王衍成创办了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经营“汉水韵”品牌,促进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研发推广。“起初我繁育的茶苗送人都没人要,通过连续多年建立对比试验园和示范样板基地,不仅逐步被农民接受,更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历经20多年的努力,“陕茶1号”终于在2014年6月27日正式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5组的那株老茶树,终于在王衍成的努力下走向全国。经国内茶学专家鉴定,“陕茶1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填补了我国北部高纬度茶区优良茶树品种的空白,项目达到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现在以“陕茶1号”为突破的茶产业已被列为安康市区的第一主导产业,实现了一颗茶树到一个品种再到一个产业的转变。

引领茶叶机械化生产革命

安康市汉滨区是我省茶叶主产区,是明清时期“茶马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但是,“脚踩手揉太阳晒”的传统茶叶加工方法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1997年,王衍成在和业内专家交流中得到启发,萌生了推动家乡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念头。次年,他冒着极大的风险,以个人名义借款引进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名优茶加工机械。

王衍成回忆说,为了让这批设备发挥作用,他入住岚皋县左龙茶厂,摸索学习安装调试。“以前一晚上能做1斤多干茶,设备使用后,当天晚上就做了20多斤。同时,茶叶质量也大幅提高,价钱也翻了一番。”

围绕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春茶生产集中,晚上零点以后机械故障率最高的特点,每年这个时候王衍成都会主动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及时给茶农解答问题。20年来一如既往,确保了全市数百家茶厂的正常生产和茶农的收益,推进了安康地区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截至目前,安康市已引进名优茶机械4000余台(套),占全市现有茶叶机械总量95%以上,使全市的名优茶机制率由过去不足5%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实现了安康茶叶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的根本转变。

用科技带动产业发展

安康汉滨区是一个老茶区,茶叶优势强、潜力大,但发展滞后。从2007年开始,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王衍成从发挥汉滨茶叶优势,以带动全市茶产业发展为目的,采用“公司十农户十科技”模式,在瀛湖库区建基地,抓示范,树品牌,五年时间带动瀛湖库区10000多亩茶园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增收希望。

2002年,王衍成成为安康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作为一位“资深”科技特派员,他感触最深的是,技术人员最重要的是要为一个产业的提升做出贡献,通过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只有产业提升,带来市场竞争力,解决了劳动就业,农村扶贫问题才能从根源得到解决。”

仅仅三年,“陕茶1号”已推广到省内14个县区,全国6个省试种,面积扩大了1000倍,达到30000余亩。带动地方四个贫困乡镇共11个村的茶园建设和劳动就业,通过免费供应茶苗、免费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形式带动316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人均增收1000余元。今后,他还想扩大种苗的繁育供应力度,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建立“陕茶1号”种苗繁育体系,让“陕茶1号”为陕西茶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陕茶传承人:段成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业界茶观更多 》



茶事活动更多 》

活动招募更多 》

  • 会员招募

    本会吸收资深茶文化专家和热爱茶文化艺术的名家、学者,从事茶科学研究的相关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茶学术界、茶经济界、茶企业界人士及茶人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