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茶之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专家·论文 - 陕西茶文化研究会

丝茶之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016-07-21 11:42:32   来源:   点击:

丝茶之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程启坤


【摘要】茶原产于中国,通过丝茶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对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是探讨海上茶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内容包括:历史上的海上茶路、世界上茶字语音来源、中国茶传播日、韩、欧、美及其有关的重点事件、中国茶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茶、海上茶路、对世界的影响
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产茶最早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丝茶之路,中国径山茶宴传至日本,形成了对日本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日本茶道;中国茶及茶道传至朝鲜半岛,形成了在韩国有广泛影响的韩国茶礼。中国茶传播欧洲,形成了欧洲人的下午茶习惯,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中国茶传至美洲,带去了新的饮食文明和创造财富的机遇。历史的事实表明,茶给世界人民增添了健康与幸福,世界也因茶而改变。这里重点就海上茶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历史上的海上茶路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和原产地,中国茶的对外传播既有陆路也有海路,陆路主要是向南传至印度、越南、缅甸和老挝等国;向北传至蒙古、俄罗斯、土耳其等西亚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海路,从唐至宋主要是通过扬州、宁波等港口通往韩国、日本等国;从明初开始航海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中国茶的向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7次下西洋,把茶叶等运到东南亚各国和一部分非洲国家。同时外国商船把中国茶通过广州、厦门、澳门等港口运往东南亚、澳洲及欧洲、美洲各国。从茶叶对外贸易及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海上茶路更为重要。
    海上茶路的历史进程中,宁波与广州两个港口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认为是中国海上茶路的起航地。宁波作为7000多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海运历史悠久,唐代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交流与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交流与贸易三大港口;元、明、清均为对外重要口岸;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诸省皆为腹地。除了地理位置,尤其是在靠风力与人力为主的古代,宁波至日本和朝鲜半岛每年春夏间的海流和季候风,有利船只航行,为其它港口无法比拟。
    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明清时中国茶传播欧洲主要是通过广州经澳门运销至欧洲各国。早期荷兰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主要是通过广州采购中国的茶叶、丝绸与瓷器,然后通过海运销往欧洲。

二、世界“茶”字发音源于中国

    茶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称呼,陆羽《茶经》称:“一日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早期还称“荼”,但自唐代中期以后,在陆羽的倡导下统称“茶”。随着中国茶传播至世界各地,“茶”的语音,也随之传播出去。但中国“茶”字的语音由于各地方言不同,读音有所区别。长江流域及华北等地发音cha、chai、zha、zhou;福州、厦门、广东、台湾等地发音te或ti。中国茶的对外传播中由于受始发地或贸易港口地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大体有两大发音体系:中国茶从中国南方海路传播去的南亚各国、中东及欧洲部分国家,其发音近似于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ti音。如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捷克、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世界语的teo、拉丁语的thea,其发音也受此影响。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或从宁波向日、韩传播,其发音都近似于cha,如蒙古、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波兰、日本、韩国等,阿拉伯语也受此影响。

三、中国茶传入日本与朝鲜半岛

      从唐代开始,日本、韩国不少高僧前来大唐习佛求法。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首先登临天台山国清寺求法。次年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和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比睿山东麓日吉神社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如今日吉神社附近的池上茶园内还立着一块高大的“日吉茶园之碑”,这是中国茶种传至国外最早的记载。最澄归国前夕,台州刺史陆淳曾约司马吴凯等人为他设茶宴送行。吴凯在《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序》中说:“三月初吉,遐方景浓,酌新茗以饯行,劝春风以送远。”
与最澄同年入唐的日本另一位高僧空海,先在长安青龙寺学法,805年从长安来到天台山国清寺。回国时也带回天台山茶种,分种日本各地,从此,大唐饮茶之风在日本开始广泛传播。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荣西禅师第二次来到天台山万年寺,留居两年五个月,了解了天台山的种茶、制茶、饮茶的一系列枝艺。绍熙二年(1191),荣西回国时,带回大量天台山茶种,传播分种于日本平户、肥前、博多等地;还将茶籽送给京都拇尾山寺明惠上人,种于寺旁,现今这里仍立有“日本最古之茶园”碑。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僧圆尔辨圆入宋求法,在余杭径山寺,见习了“径山茶宴”,后又到天台山学法,回国时也带回了大量茶籽,播于日本静冈,使静冈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产茶县。“径山茶宴”在日本的传播,最终演变形成了“日本茶道”。
韩国,对茶的起源有三种说法:韩国本来就有茶树的“自生说”、由驾洛国首露王的王妃许黄玉出嫁时带来的“南方传来说”和新罗兴德王时出使唐国的金大廉带来茶种的“北方传来说”。
    韩国历史上金官伽倻时期(公元43--532年)在韩国金海有一个驾洛国,国王的王妃名许黄玉,传说是印度人,也说是中国人。后经考证认为许黄玉是中国四川安岳县许村人,当时因战争沿长江而下漂入黄海来到韩国,为隐瞒东汉“乱民”身份,谎称是印度阿渝陀国公主,于公元48年8月嫁予驾洛国王。许黄玉从中国带去了茶树种子,种在金海山坡上,传说这是韩国茶树最早的来源,这也就是所谓的韩国茶的“南方传来说”。
    韩国历史文献《三国史记》(1145)卷十《新罗本记》记述: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唐文宗召见遣唐使金大廉,并赠予天台山茶种子。回国后播种于韩国全罗南道地理山(今智异山),现其地立有“茶始培地”之碑。
以上均说明,天台山茶种传播日本、韩国是日韩茶种之源,对日本、韩国茶文化及茶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四、欧洲人认识茶源于中国

    在东西方没有海上往来之前欧洲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茶”,更没有“饮茶”这回事。自从十六世纪东西方有了海上往来之后,中国人饮茶习俗以及有关茶的知识才传入欧洲。大约在1545年意大利人拉姆·吉欧《航海记集成》中记述:“中国所到之处都有人喝茶。空腹时喝一、二杯茶,对发烧、头痛、胃痛、胸部疼痛都有疗效,治疗痛风更是它的主要疗效之一。吃太饱的时候,只要喝点茶,就可以很快消化掉了。”这可能是欧洲文献中有关茶的最早记载。
    1560年左右,葡萄牙的传教士克鲁斯,也曾提到过:在中国的高贵人家,每有客人来访,就会将一种叫茶的饮料、一种带有苦味、呈红色、被当作药物的饮料,招待客人。
    以上均说明,欧洲人最初对中国茶的印象,是从茶的药用价值和招待客人的饮料开始的。
    中国茶传至欧洲,对于茶的药用价值,也曾经历过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争议。最早给予高度好评的是荷兰的名医尼可拉斯·狄可斯(1593—1674),他将茶的好处夸大鼓吹为:“再也没有能和茶相比拟的东西了,喝茶的人百病尽除,还可长寿。茶不但可以增进人体莫大的活力,也可以预防结石、胆结石、头痛、感冒、眼睛发炎、内膜炎、气喘、胃肠病,而且因为茶可以提神醒脑、使人不睡觉,所以对想熬夜写作、思考的人大有帮助。”
由于贸易上的摩擦,对茶产生抵制的呼声也有,反对茶的强烈反应首先出现在日耳曼,有一位耶酥会教派的传教士马其诺·马其尼,他说中国人之所以面黄肌瘦,就是因为喝茶的关系。甚至发出“向茶说不,把茶退回外国!”的呼声。随着茶在欧洲的逐渐传播,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到饮茶对健康有利,因此,反对饮茶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中国茶最早是1607年由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运至欧洲。1610年中国厦门商人贩运中国茶至印尼爪哇卖给荷兰人,再由荷兰人贩运至欧洲。约在1630年英国商人来华买茶,约在1635年法国商人也来华买茶。英国最早是在咖啡馆兼卖茶和茶水,1683年伦敦有三千多家咖啡馆。英国卖茶卖得最好的是伦敦的“葛拉威”咖啡馆,它宣传茶预防与治疗疾病有奇效,商业效果甚佳。该咖啡馆的主人在1660年发出了一则海报式宣传广告,海报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称:“茶在拥有古老历史和丰富知识的中国,通常都可以用来交换相当于两倍重的银。取材自茶叶的饮品受到相当高的评价, 曾经到过这个东方国家旅行的各国知识人,对茶的性质作了种种调查,经过各种严密检测的结果发现,喝茶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出乎意料地延年益寿,有识之士都会推荐多喝茶。”后半部分在茶的适应症方面,则提到可“提精养神、治疗头痛、失眠、胆结石、疲劳倦怠、胃肠不适、消化不良、健忘、坏血病、肺炎、痢疾、感冒等14种症状。”通过类似这种广告的宣传,在英国,饮茶逐渐推广,饮茶有利于健康几乎家喻户晓。

五、中国茶销欧洲始于荷兰经澳门贩茶

    澳门自古是重要的海港城市,在明清中外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海上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1557年以后澳门则成为海上贸易的桥头堡。从此通过澳门的对外贸易日益发展,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澳门在中国的海上贸易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澳门曾经是东西方贸易最大的中转港和贸易中心。澳门海上贸易史可追溯到16世纪中叶的帆船时代,由于明代澳门贸易的繁荣,使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把广州贸易与国际贸易紧紧联结在一起,使广州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从而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通过陆路与海路同时进行,中国茶销往欧洲主要是通过海路,明清时,中国的澳门、厦门、广州、宁波都是曾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港口。根据史料记载,中国茶销欧洲始于荷兰经澳门贩茶。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中记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中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中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此后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派商船到澳门来贩茶和瓷器。1664年(清康熙三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办理购置中国茶叶事宜。此后贩运到欧洲的茶叶和瓷茶器逐年增多。据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一文中记载:“当年荷兰在澳门成交走私船所载货物中有500件华式酒杯、740件茶盘、1桶精美的小茶壶、2捅精美的茶杯和100件茶壶,还有10000件盘、8000件碗和2000件茶盘;另一只船载有9桶茶杯、10000件粗瓷杯和50件瓷盘;又一只船载有11桶精美茶杯、10000件盘、8000件碗和2000件茶盘。”因此,澳门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六、欧洲人饮茶始于荷兰,后流行于欧洲

   1596年荷兰派出的商船来到爪哇(现属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在那里建立了东方贸易据点—班达东印度公司。荷兰的商船开始来到中国贩茶,然后运回荷兰,供荷兰人消费,其中一部分再由荷兰转运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因此荷兰是欧洲较早饮茶的国家。荷兰人把茶贩运到英国和法国后,英国人法国人才慢慢兴起饮茶。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英国在爪哇万丹设立万丹东印度公司,旅居于此的英国人和海员受当地华人、葡萄牙和荷兰人的影响也开始饮用中国茶,并将中国茶带回英国赠送亲友,英国饮茶由此慢慢传播开来。1637年英国商人驾帆船四艘,首次抵达广州珠江口,英东印度公司第一次贩运华茶112磅回国,这是英商直接从中国广州采购茶叶运销英国的开始。
    1669年英国立法禁止茶叶由荷兰输入,同时授予英属东印度公司茶叶专卖权,当年由爪哇直接贩运华茶至伦敦。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开放港口对外贸易,从而也促进了茶叶的对外出口。至1757年由于出口物税控制困难,清政府规定限广州一个口岸出口。那时福建、江西、安徽生产的武夷茶(红茶)、松萝茶(绿茶),大多在江西铅山河口镇装船,由信江向西顺流而下,运至鄱阳湖,走赣江至赣南,由挑夫运过南岭,至韶关再转运广州,经由广州的洋行交易出口,运销至欧美各国。当时广州有十三家官商洋行进行此项业务,俗称“广州十三行”。
    1652年伦敦出现了第一批咖啡屋,供人们饮用咖啡和茶。1658年,英国报纸《政治通报》上(下图箭头所揩部分)刊登出了一则茶叶广告:“妙在于中国人称之为cha,其他国家的人称之为tay或tee,这种所有医生都加以推荐的中国饮品,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馆‘苏丹妃子的头’上市。”这里的cha、tay、tee其实是中国广东和闽南称“茶”方言的译音。
    另外,据说英国兴起饮茶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酷爱饮用中国茶有关,1662年她嫁于英王查理二世,由于她天天都要饮用中国茶,被喻为“饮茶王后”,她在宫中积极推行饮茶。她过生日时,英国诗人沃勒特作饮茶王后诗一首,诗曰:“花神宠秋色,嫦娥吟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经理将一筒两磅两盎司的中国茶呈献英皇,说明当时的中国茶在英国是价值很高的稀罕的奢侈品。
    英国流行的“下午茶”,可能也是从荷兰传去的,荷兰广泛兴起饮茶之后,妇女是最乐意接受这种饮料的人群,并喜欢在下午二、三点时相聚在一起喝茶,也可称之为“茶会”。最能反映这种茶会的是1701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上演的喜剧“为茶着迷的妇人” 。该剧描写荷兰的上层妇女在下午二、三点钟时邀请几个要好的妇女朋友,请他们喝茶,备具、选茶、冲泡、加糖、奉茶,一招一式非常认真。只是当时喝茶的方法有点特别,她们一个个都把茶汤从小杯里倒到小碟子里,用嘴啜饮,而且发出很响的声音,据说声音响是表示对主人的感谢。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要喝十杯、二十杯才罢休。喝完茶后再啜饮些白兰地酒,同时还拿着烟斗吞云吐雾,一派富贵清闲场面。
    欧洲人喜欢喝加牛奶的茶,有人说这是英国人的发明,其实不是如此,喝加牛奶的茶也是从中国传去的。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荷兰人到广州贩茶,当地官员在宴请荷兰人时,将牛奶加入茶水中同掺饮。这在当时也是清宫廷和皇室饮茶的一种习惯。荷兰旅行家尼荷据此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奶茶之起,即源于此。”

七、欧洲人早期饮用的茶叶以绿茶为主,以后转变以红茶为主十六世纪欧洲人开始传播饮茶时,只是在上层社会有钱人群中流行。那时他们对茶的认识就已知道茶既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饮料,而且是一种珍稀而高贵的饮料。早期输入欧洲的茶叶有中国茶,也有日本茶,但都以绿茶为主。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三章》称:“最初运至欧洲之茶叶为绿茶……其后则改为武夷茶(红茶)。”依据英国东印度公司1702年的订单来看,其中松罗绿茶占了三分之二,伊姆绿茶(可能是日本绿茶)占了六分之一,武夷红茶只占六分之一,可见当时输入欧洲的茶叶主要是绿茶,直到十八世纪初仍然是这种状况。
1771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茶”有如下说明:“茶商依照茶的颜色、香味、茶叶的大小来作分类。一般来说,可分为上等绿茶、普通绿茶和武夷茶三种,其他的茶都可以归在这三个种类中。上等绿茶的茶叶较小,有皱折,干燥后呈现卷曲的状态,呈淡淡的墨绿色,略带涩味但气味芬芳,冲泡之后会由绿黄色慢慢变成黄色。而普通绿茶茶叶较大,少有折痕,呈淡淡的青绿色,虽然比上等绿茶略带涩味,但还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武夷茶的茶叶比其他种类的茶叶都要来得小,颜色则要比其他种类的茶叶来得深,有时还带点黑色,香味也都很不错,喝起来甘中带涩。和总让人觉得带有三色堇香味的绿茶比起来,武夷茶总令人感到一股玫瑰的清香。” 从上述《大英百科全书》的茶叶分类和描写重点也可看出当时输入欧洲的茶叶是以绿茶为主。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1721~1730年进口的数字也可看出,进口的武夷茶(红茶)为336万磅,松罗茶(绿茶)为458万磅。也是绿茶为主。因此可以认为,欧洲人早期饮用的茶叶是以绿茶为主的。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红茶才慢慢多起来,当时英国进口的红茶以武夷茶最多,1751~1760年进口武夷茶达2363万磅,武夷茶的玫瑰清香很受欢迎。

八、中国明清时,茶叶曾经是运销欧洲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将东方的产物运往英国,进而引发英国生活革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660~1760年一百年间和亚洲的贸易量统计来看,从印度进口的棉布纤维制品是最多的,约占贸易总额的70%,其次是中国茶叶。但到后期,中国茶叶进口迅速增长,到了1760年时,茶叶约占进口贸易总额的40%   ,这一年茶叶的进口总额首次超过印度棉布,跃居进口商品的首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当然是英国国内急增的茶叶需求量。在当时英国进口的咖啡、胡椒、茶叶相比较而言,茶叶是进口增长最快的商品,如下表所示。

    1757年由于清政府将广东列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茶叶出口也只能通过广东有关口岸来出口。据统计资料,1766年从广东输出的茶叶贸易总额达到了1500万磅(约7000吨),如下表所示。加上走私的茶叶,当时英国人均消费茶叶达到了1.5磅,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另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792年瑞典商船从广州装载的商品中,红茶11039担,绿茶659担。该年在广州采购的回程货值共计27.9万两白银,其中红、绿茶货值为23.4万两,占总货值的84%,说明茶叶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商品。1866年(清同治年间),为了加快海上茶路从中国至英国的运茶速度,曾组织过一次只靠风帆的快剪船运茶大竞赛,满载茶叶497吨至852吨不等的快剪船有“羚羊号”、“太平号”、“太清号”、“火十字号”等十几艘,从福州马尾港起航出发,到达伦敦船坞为止,比赛运输速度。结果“羚羊号”船装茶558吨,99天就到达伦敦而夺得冠军。竞赛十分热烈而精采,盛况空前。
    2006年7~8月份,瑞典的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那是一艘261年前(1745年)购买了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运往欧洲的古船。当时船上装载的货物有700吨,其中茶叶2677箱,约370吨,289箱、外加2388捆和12桶约100吨茶具瓷器,可见当年的船主“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贸易中,茶叶茶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年这艘商船第三次返回瑞典时,在离哥德堡港口900米处触礁沉没。近年从沉船上打涝上来的瓷器与茶叶展出后,令参观者感叹不已,那是历史的遗珍,友谊的见证。



九、鸦片战争因茶而起

    1757年以后由于中国清政府限定广东和澳门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对于欧洲对华贸易来讲是大大受限制了。因此,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噶尔尼前往北京,对中国政府提出增加贸易港口和废止行商的贸易独占。针对英方的要求,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的回信里表示“中国物产丰富,本国内无所欠缺,唯因中国所产的茶叶、陶瓷、丝绸等乃西洋诸国的必需品,所以才允许广东一地的贸易供给西洋所需,不外是增显天朝的恩惠罢了”,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另外,英国国内的茶叶需求量越来越大,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用来买茶的银子缺口越来越大;二是茶叶的走私更加猖獗。英国人最终选择了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获得银子,再用这些银子买中国茶的办法。大量鸦片涌入中国,毒害百姓,因此禁烟运动势在必然,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上奏禁烟,收缴鸦片在虎门销毁。但这就触怒了英国人,因而演变形成而发生了“鸦片战争”。在英国近代武器和舰队的攻击之下,清政府于1842年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称为“五口通商”,允许英商在这些地方居住和自由买卖。其后汉口、镇江于1858年,九江于1861年都先后开放。由此欧美列强纷纷争夺营销茶叶之暴利,中国茶叶出口量急剧上升,至1886年华茶出口量达到13.4万吨,创历史新高。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有了贸易的控制权,从康熙时开始垄断我国丝茶出口贸易有120年左右的广州十三行,在《南京条约》中被实际废除。
开放五口通商后,其中作为“海上茶路起航地”的宁波是当时中国绿茶重要的出口港,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经宁波出口的绿茶要占到全国绿茶出口总量的75%左右。即使到现代,宁波仍然是我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口岸,2009年经宁波口岸出口绿茶12.5万吨,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22.93万吨的54.5%,可见宁波口岸的重要地位。

十、茶引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1756年到1763年,英国通过与法国的七年战争,获得了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管辖权,为此付出巨大的财政代价。为转移庞大的军费开支,1764年,英国议会批准了《食糖法案》。规定大宗进口到美洲的糖、咖啡、葡萄酒和其他商品都必须缴税,由英国运往美洲的商品税收比原来增加了两倍。1773年,出台了《茶叶税》,授权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每磅茶加收3便士的税收,同时严禁私茶入境。


   当时,美国人非常反感。波士顿因此成立了一个反政府组织    “茶叶党”,领头人叫塞缪尔•亚当斯,他热衷于各种抗议活动。1770年5月,在亚当斯的策划下,他的一位兄弟向英军发起挑衅,迫使英军开枪,造成了亚当斯所谓的“波士顿惨案”。亚当斯通过这次事件,积累了不少人气。
    1773年11月27日,东印度公司运载茶叶的“达特默斯号”到达波士顿港口,被波士顿人堵在港口,不让下货。当时的海关规定,抵港船只超过20天不卸货,便将货物拍卖。这种情况显然让东印度公司措手不及,接着又来了两条船,他们都被逼停在港口。
   1773年12月16日,在塞谬尔•亚当斯精心策划下,150多位茶叶党的兄弟摸上3条船,将英国人带来的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海里,这便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此举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经过反复的斗争,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告独立,从此开始了与英国的拉锯战。
   独立后的美国,受浓烈的民族主义影响,为了与英国人生活区别开来,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喝红茶,所以美国当时从中国进口的绿茶比例比较大。在美洲大陆,美国独立战争后,中美最先通商的货物,也是茶叶。乾隆四十九年(1784),美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次年即满载茶叶而归,获利丰厚。以后美国商船来华日增,1800年从广州运往美国的茶叶已达1781吨,1830年增为2700吨,1840年上升到7670吨,茶叶已成为中国运往美国的大宗商品,从此中国茶逐渐成了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十一、中国茶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茶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有直接关系,有的是间接关系,其影响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茶的对外传播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新的文明生活方式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汉时中国茶已带进日本,唐时,中国茶及饮用方法正式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逐步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茶茶礼。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国茶运销俄罗斯、西北亚及阿拉伯国家。从明代开始,荷兰、英国商船从中国采购大批中国茶运销欧洲,逐渐使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后来又带动了美洲的饮茶热。由此,中国茶及其饮用方法逐渐传播至全世界,这种健康饮料的推广与普及,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这种新的文明 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中国茶种与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使世界形成了茶产业

    茶原产中国,中国茶种唐代传入日本与韩国,清康照年间传入印尼的爪哇,清乾隆年间传入印度,清道光年间传入斯里兰卡,清光绪年间传入俄国的格鲁吉亚,中国茶专家刘峻周在格鲁吉亚指导种茶30年,发展茶园230公顷,曾获沙皇政府授予的勋章。如今全世界已有64个国家种茶,种茶面积达300万公顷,年产茶390万吨,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茶产业,丰富多采的茶产品,充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中国2012年种茶面积238.5万公顷,产茶176.1万吨,均为世界第一;出口31.3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六大茶类齐全,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因此,中国茶产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 茶促成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十五世纪,欧洲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获得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欧洲人到中国大量采购茶叶、瓷器等东方物产运回欧洲,以奢侈品的高价在欧洲出售,赚取高额利润。美洲的银矿制成的银子正好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并解决了银矿产品的出路。欧洲人将赚得的钱,充实本土日用品工业的发展,大量西洋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因而赚得了更多的钱。这种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进而更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这其中,中国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因素。
    同时,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教授还曾指出茶点燃了工业革命之火的另一原因,是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丹宁酸具有抗菌杀菌的作用,再加上茶需要用烧沸过的水来沏泡,使得人们感染因饮水而引起的疾病如痢疾的机会大大下降,从而不仅使人们的体格变得健壮有力,还使人口急剧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4. 茶曾使欧美国家税收增加,国力增强

    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赚取了高额利润,无论是荷兰或英国以经营茶叶为主的东印度公司都发了大财。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带给这些国家国库的税收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以英国为例,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里,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英镑,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因此可以说,中国茶对英国国力的增强,无疑是达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

5. 茶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茶之所以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饮料,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饮茶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他们发现了茶是维生素的补给源。他们过去长时间航海在海上,由于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维生素C而患上了坏血病。后来他们得知中国茶尤其是中国绿茶富含维生素C,因此每次航行都带上中国茶叶,从而补充了维生素C,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主要靠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业生产中很多的作业过程,那时机械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人集中精力并保持充沛的体力,投入繁重的工业生产?自从有了廉价的茶叶以后,资本家让工人喝大碗茶,从而使工人提神醒脑、精力充沛地投入劳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条件下,加牛奶和糖的茶,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于是,茶成了英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必需品。

6.欧洲“下午茶”,提高了国民素质

   英国人在十八世纪形成的“下午茶”制度,茶叶消费量逐渐达到了年人均1公斤以上,后来甚至达到2公斤以上。英国“下午茶”这一制度的形成与普及,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实现了“茶为国饮”的国度。由于几乎人人饮茶,因而普遍改善了健康状况,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不仅如此,由于饮茶的习惯养成,英国人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暴力的倾向。大多数人养成了彬彬有礼而具有绅士风度,社会的文明精神大增。历史的实践表明,中国茶确实给欧洲人带来了新的文明。7. “下午茶”,促进了科技进步
英国剑桥大学是一所世界有名的大学,该大学有个卡文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自1871年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百个皇家学会的会员、数以千计的物理学著名教授,成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尖端学科的发祥地。说起来,这一切的获得,都与“下午茶”  有关。一直来,卡文迪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开始两周一次、后来几乎每天一次举办“下午茶时漫谈制”。到时,科学家们一边品茶、一边自由漫谈交流,相互启发,有时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忽然开窍、有了新思路。很多新观点、新看法,就是在这种品茶交流中探讨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开玩笑地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发明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不少是在喝茶时自由讨论中获得灵感的。
结论:中国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与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海上茶路,中国茶传播至世界各地,依附于茶物质的茶文化,诸如客来敬茶、以茶休闲、以茶健身以及“清、敬、和、美”的茶道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饮茶爱好者,从而更加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相信这既古老又现代的“茶”会使世界人民生活更美好。如今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2.3.
威廉•乌克斯著,中国茶叶研究社译:茶叶全书,开明书店,1949.角山荣著,王淑华译:茶的世界史,玉山社出版,2004.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程启坤:中国茶传播欧洲简析,中国茶叶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马晓俐:多维视觉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陈椽: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姚国坤主编:图说中国茶文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
8.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著:中华茶叶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9.董尚胜、王建荣:茶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0.姚国坤、张莉颖、吕志鹏:中国清代茶叶对外贸易,澳门民政总署出版,2007.11.程启坤:影响欧洲的中国茶,《云南普洱茶》杂志2011冬季刊,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程启坤,教授。现任世界茶联合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程启坤自1960年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生化、茶叶加工与品质鉴定、茶文化的研究工作。对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利用、茶文化等具有专长。1980年以来获国家、部、院科技成果奖10项;1961年以来发表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近十几年来,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工作,参与组织大型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茶艺师和茶艺技师培训。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一篇:弘扬丝路茶文化复兴茶贸大市场
下一篇:重走丝茶之路应当有所创新

业界茶观更多 》



茶事活动更多 》

活动招募更多 》

  • 会员招募

    本会吸收资深茶文化专家和热爱茶文化艺术的名家、学者,从事茶科学研究的相关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茶学术界、茶经济界、茶企业界人士及茶人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