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丝绸之路与陕甘茶马古道的关系及其意义 - 专家·论文 - 陕西茶文化研究会

论丝绸之路与陕甘茶马古道的关系及其意义
2016-07-21 15:09:07   来源:   点击:

 
论丝绸之路与陕甘茶马古道的关系及其意义

李刚

    作为十五世纪以前东西方唯一贸易通道的古丝绸之路,是由陕西商人发现的并主要由陕西商人经营的。宋元以后陕西商人开发的陕甘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直接并轨,形成了从湖南安化到西域各国的茶叶贸易大动脉,谱写了丝路贸易的新篇章。这是陕西商人对古丝绸之路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了解这两条由陕西商人开发的贸易商路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今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

    公元前216年,由陕西商人乌氏倮发现并经秦始皇推动最终由公元前139年陕西人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是十五世纪以前连接欧亚地区唯一的贸易通道,它谱写了十五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做壮丽的贸易画卷。所谓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以丝绸为主的商品交换丝路沿线乃至于欧洲各国黄金的贸易之路。在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商品,除了中国的丝绸制品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中国商品,尤其是中国出产的茶叶。因为西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需求的并不是中国的丝绸,他们需要中国的丝绸,主要是为了以此交换罗马人手里的黄金,对他们来说更需要的则是中国的茶叶。因为中国西部广大少数民族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多居住在高寒地区,为抵御寒冷,增加热量而吃牛羊肉、喝奶酪和性热的青稞成为主要生存方式。由此而产生消化不良和便结的生理问题,需要饮茶化解油腻,帮助消化。同时,草原民族需要摄取生命的绿色素,而草原不出产蔬菜,也需要通过饮茶来摄取生命的绿色素,以维持身体元素的平衡。这便使得饮茶成为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形成“嗜茶”的生活习性,甚至达到“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而中国内陆,山清水秀,农耕经济,出产各类茶叶,植茶、  饮茶从唐代以来成为中原民族最具文明特质的生活方式。而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基本的作战工具和军需物质,但内陆不产良马,战马多产自西域草原地区,明代就有“腾骁可用者不逾陕西”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以茶易马,用内陆的茶叶换取西域少数民族的战马,进行茶和马之间的交换,使少数民族得茶而生活安定,又使中原得马而壮大军威,形成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 
    这样,从唐代起就开始了丝绸之路上茶叶与马匹之间的交易,到明代初年,这种贸易更达到了国家垄断经营的程度。明代洪武年四年上谕令:“陕西汉中、金州、石 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 万余株。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    株。宜定令每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土摄取, 十取其八,以易番马。”从此,在国家直接经营下,为向西域运送茶叶,逐渐开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陕甘茶马古道。这条贸易古道,从陕西紫阳始发,经石泉、西乡到汉中,在汉中“批验所”检验后,经褒斜道通往凤县、两当到秦州(今天水市),再经秦州通清水到庄浪,由庄浪趋兰州、宁夏,与丝绸之路并轨,直通西域各国。明代初年,每年“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到清代增加  为1500吨。到明代中叶,由于陕南绿茶味淡,又产量有限,加之不是紧压茶,不便于包装、运转和长期保存,不能适应西域少数民族的普遍需求。明代中叶,陕西商人发现湖南安化地区所产的红茶味重,产量颇大,又为粗枝茶,便于紧压,遂冲破明政府“陕茶不得输境贩卖”的政策规定,贩运湖南安化的“湖茶”原料到陕西泾阳,压制成“茶砖”,即“泾阳青砖”,也叫“黑砖茶”,驮运西域,这就是明中叶后“湖茶”,也叫“副茶”“茯(  令)茶” 的兴起。这一贸易品种的调整,使陕甘茶马古道的下限向湖南延伸。陕西商人们将安化、湘潭各地的茶叶原料装船入洞庭湖进入长江水道,再经“九省通衢”的汉口导入汉江,由汉江趋两河口换小船入丹江至龙驹寨起旱,用骡马驮运翻秦岭至泾阳,加工成砖茶后,沿西安至兰州的丝绸之路输入西北各地以至于西域各国,从而使陕甘茶马古道与安化茶马古道相衔接,演化为陕、甘、湘茶马古道,贯穿了几乎大半个中国。这条古道在陕西泾阳又与古丝绸之路并轨,直通西域丝路沿线各国和欧洲,从而也使丝绸之路真正成为连接欧亚地区的贸易大陆桥,从明代中叶起,每年将4100万斤茶叶输往西域,满足西域各国的需求,使丝绸之路也成为真正的茶叶之路。

二、丝绸之路上的陕西茶商

    沿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成为明清陕商经营的主要业务之一,陕西的泾阳也由此而成为 “西部茶叶总汇”,从泾阳出发到西部各地经营茶叶的主要是陕西商人,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名扬丝路的大茶商,充分显示了陕西商人在丝路茶叶贸易领域的垄断地位。他们中的佼佼者主要有:

    咸阳茶行领袖穆士元。  穆士元的经营情况《清考注州司马前川木公暨原配穆宜人墓表》有所记载:“公字前川,原籍甘肃武威郡人,因办理茶务,居泾阳之时多,泾阳为茶务总区,每岁一至连岁不归,后明末路阻,归籍无日,遂娶咸阳穆氏,家于咸阳之渭城里焉。迨我朝定鼎而后,茶务愈觉殷繁,日无宁刻,为通行领袖数十年。公生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康熙十五年。”据此可知,木士元的生卒年代,正是安化茯茶在陕西兴起的时期,他长期住在西北茶叶总区的泾阳,为茯茶忙得连归家探亲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干脆娶咸阳穆氏女为妻,成家立业,家在咸阳的渭城,就是今日咸阳渭城穆家寨。到了清初,陕西茯茶发展到鼎盛时期,此时穆士元已经成为陕西茶业的通行领袖,忙的日无宁刻,为茯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泾阳大茶商马合盛。马合盛祖籍山西,后移陕西,明末清初由陕西迁徙甘肃,定居镇番(今民勤县)。甘肃民勤流传着一句童谣:“骆驼骆驼高高,马家园里烧烧……”这里的马家园,指的就是马合盛在民勤的庄圃园林。到马合盛,其家已迁居陕西,马合盛起初在泾阳的茶叶店做学徒。他办事机敏灵活,留心学习揣摩营业经验。后来马合盛来到了繁华的兰州。兰州是甘肃的会城和西出长安的西北商业中枢,这里做茶叶、布匹的山陕商人很多,开设的商号也很多。当时,“甘肃茶商,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回民充商,而陕籍尤重。”年轻的马合盛经乡党介绍,进了著名的西柜茶号“魁泰通”,由于他能吃苦,又有眼色,凭借出色的才华,他一步步做到了掌柜。后来他离开“魁泰通”,开办了自己的“马合盛茶号”,总号设在兰州(今中山路一带),在陕西泾阳也有制茶分号,他经营西北茶业,为了解决运茶工具,马合盛在家乡民勤饲养了大批骆驼,其中仅白骆驼就有300多峰。“马合盛茶号”以经营湖南茯茶为主。在清代,陕西、甘肃设有茶马司,茶商们从官府领茶引,引有大小之分。“马合盛茶号”所领的茶引为小引,每引1000斤,分为200包,每包5斤,销售后三分入官七分给商,按例征收税银。“马合盛茶号”所经营的茯茶就是5斤一小包装的砖茶,这样便于运输。马合盛的驼队把包装好的茯茶在泾阳包装起运,沿丝绸之路的陕甘18马站,晓行露宿,鸡声茅店,装茶砖运至兰州的山字石官茶库,补纳税银,每百斤加火耗10%,然后即行出售。“马合盛茶号”还通过提茶手续,引销各地商号、市场,运销西北各地,逐渐在西域创出了名声。马家不仅在泾阳设有总号,还在甘肃乃至西北遍设分号,他家仅在兰州规模较大的茶庄就有3个,即合盛东、合盛西、合盛谦。
    清末庚子年间,慈禧携光绪逃亡来陕,马合盛的驼队因参与了从龙驹寨到西安的宫粮运送,帮了官府的大忙,被慈禧奖励说“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从此他便以“大引商马合盛”自居,后因向朝廷捐银十万两被以“护国员外郎诰封赀政大臣”。他在茶砖的封面上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七个字,和一般茶商只印“官茶”二字不同,这种名随货走的传媒方式使马合盛在民众中树立了很好的信誉,群众互相传说,“马合盛大引商,是慈禧太后金口玉牙封下的”,更增长了他的声势,甘宁蒙地民众均喜欢“老马家茯茶”。马合盛注重茶叶质量,讲究商风,使“老马家伏茶”在西北享有盛誉,即是偏僻小县也都知道有马合盛。由于马合盛茶号商风好,在民众中也颇有影响,一些小的民族纠纷官府往往请老马家茶号出面调解、商榷,这样茶号起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
    泾阳“裕兴重”茶号掌门人周颖。周颖为泾阳孟店周梅村的养女。周梅村是明代贩布发家的泾阳富户。《重修鲁桥镇城乡志》记载:“周占奎字梅村,是孟店村巨富……有周八爷‘活财神’之说。”周家到清代末期因分家析产而家道中落。周莹作为周家养女嫁给了泾阳安吴堡吴家的吴聘。结果“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从此以后,周莹就成了“安吴寡妇”。
    周颖作为吴家商业帝国的掌门人,她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泾阳最大的茶号“裕兴重”。“裕兴重”是泾阳首屈一指的大茶号,掌握了泾阳全城茶票的六成以上,一年赚取的茶利600余万两白银。其经营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聘请了茶叶的经营高手邓鉴堂作为掌柜,邓鉴堂一年就为周家赚了150万两白银。庚子国变,慈禧带着光绪流亡陕西,周颖闻讯后,在泾阳买了5头硕壮的奶牛,连夜驱赶到慈禧的行宫所在,第二天当惊魂未定的慈禧刚起身,周颖就奉献上了一桶热腾腾的鲜牛奶,据说亡命逃难中的慈禧见状,感慨地说:“还是陕西人与朝廷一心呀!”便命觐见太后。觐见后周颖被慈禧认为干女儿,并册封为诰命一品夫人。
     泾阳大茶商石桥刘家和王桥于家。泾阳石桥刘家和王桥于家是清代泾阳“四大富户”中的两家。于家在泾阳县王桥镇东街村,是清代泾阳的首富,泾阳是当时陕甘贸易中心,烟货由西而东,茶叶、布匹则由东而西,所以泾阳有钱的人以商为业,形成“与其吏也宁贾”的价值取向,加之王桥在龙洞渠岸边,这一带水田很多,因此容易力农致富,经商发财,于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于家的“恒泰”茶庄,每年办引8000张,利润也在100万两以上。这些盈利也有一部分流归径阳,使于家富的流油,刘孟姚三家的财富加在一起还及他家财富的一撮毛。当时泾阳的民谣“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村一撮毛”的“一撮毛”就是指王桥于家。石桥刘家发家很早,从其祖王天赐时就在四川做生意,在四川开有很多当铺、茶店和布店,在汉中、汉阴也开有分号,当时泾阳最有名的茶号“恒泰盛”茶号,堂名“务本堂”就是他家的生意,康定的“恒泰”茶庄也是他家的字号。刘家在雅安开设陕商最大的“兴义茶庄”,每年办茶票11600张,茶引1张购茶100斤,另加附茶14斤,每年就有1160万斤,足见其茶叶贸易规模的巨大。

三、陕西茶商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丝绸之路的兴起,为陕西茶商的经营提供了巨大的经营空间,使他们在西部的广阔天地里如鱼得水,贸易莫不得其所欲,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丝绸之路上的茶马交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保障了国家安全。明代政府开通官办茶马古道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边防,确保国家安全。因为从秦汉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快速机动的马队和彪悍的作战能力,常常搞得中原王权手忙脚乱,难以应付。历史上三次大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直接起因都是为了从中原获得茶叶,茶叶成为中原汉族王权与西域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产品。实行茶马交易,用茶叶交换马匹,一方面满足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使他们不至于南下扰乱中原;另一方面用茶叶换取马匹,既耗散了少数民族的作战力量,又加强了中原王权的军备实力,实在是两全齐美的好办法。因此,在明代,茶马交易巩固国防的政治需要远大于茶马互市的经济需要。对此,明代主管西部茶马交易的都御史杨一清讲得很清楚,他说国家在西部搞茶马交易的实质就是“戎人得茶,不能为害,中国得马,是为我利……实贤于教万甲兵矣。”并通过茶马交换真正实现了“西陲宴然,终明世无蕃寇患”用绿色保和平,用绿色换和谐的安稳和谐边疆的目的。问题在于中原王权以茶叶的绿色饮料作为羁縻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手段,却迎合了少数民族经济上的迫切需要,使他们从茶叶中体会到了中原王权的关心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有力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融合。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就说:“汉地的货物运到博(    藏区) ,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藏族古谚语中也说 :“呷察热、呷霞热、 棱热”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说明茶马交易与茶马古道加强了西域少数民族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而且通过这条横贯祖国西部的茶马古道,汉族商人入藏区贸易,为边疆少数民族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提速了边疆社会进步的步伐,他们不少人长期居住在藏区,与当地人婚配融合在一起,草原有相当数量的民众是陕西人的后裔就是明证。而藏区的藏族又逐渐向汉藏边地迁徙,使茶马古道像一张巨大的网,把西部各族人民定格在它的胸膛中,正像康定山歌中唱的那样“山上住的是藏族,山下住的是汉人,虽然住处各是各,每天生活在一起”,而杨治平《蔼尔厅志》卷六中更对这种民族融合有精彩的议论:“汉族,邑人相传皆自南京移民实边到此,拔地居住。然详加考究,半系山、陕、川、湖或本省东南各府,故工商业到丹,立家室,传子孙,遂成土著。自宁府邻境移居者最多。亦有蒙番子弟,资性聪颖,入塾读书,粗明理义,遂化为汉族。”茶马古道穿越时空隧道完全成为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的纽带,无疑具有古代“天路”的性质和作用。
    其次,丝绸之路上的茶马交易,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互相联系,纵横交错,形成庞大的道路网络和市场网络,通过这两条古道将内地的茶叶、布匹、百货输向藏蒙草原和新疆,又将西域的皮革、药材、羊毛输向内地,为西部经济的初期开发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古道沿线各地商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分散的社会生产力通过茶马古道的红线珠串在一起,有力提升了西部整体的综合实力。内地的物质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边疆,有力推动了边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陕甘茶马古道于洪武四年在洮州设茶马司后,使洮州从明初的一片荒芜之地,变为西陲重镇,地处荒僻却经济繁荣,一直延续至今。康藏茶马古道使康定从一个小山村变成藏汉贸易中心“炉城俨如国都,各国土酋纳贡之使,应差之役,与部落茶商,四时幅輳,骡马络绎,珍宝荟萃……此则番夷团结之中心也”。而西域各地对茶叶的巨大市场需求,又有力拉动了内地产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陕西汉中府金州、西乡、石泉、汉阴三县,具系产茶地方。如汉阴一县原设在廓,新里二里,后因招抚流民增添九里……   自招抚之后,其延安、庆阳、西安等府人民流移到彼,不可胜计,见今开垦日繁,栽种日盛,其沿江一带茶园多不起课……成化年间以来,各省逃移人民东集栽植茶株数多,已节次编入版籍,州县里分,具各增添,户口日繁,茶园加增不知几处。”内地与西域通过茶马古道实行经济上的互动互利,成为中国西部渐次开发的发动机和拉动西域经济发展的传动链。
     其三,茶马古道是古老东方最具魅力的文明古道。从14 世纪明政府正式开通横贯西部的三条茶马古道以来,使这条古道成为600余年来华夏民族多元文化集纳的彩虹,并与西去的丝绸之路在兰州交错并行,还通向印度、越南、缅甸,影响了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它不仅是中国内地与边疆连接的交通大动脉和市场网络道路支撑,而且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的桥梁,是中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经历省区最多,茶叶贸易量最大的著名西部贸易古道。它穿越秦岭巴山、祁连六盘、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祖国名山大川,渡过汉江、嘉陵江、岷江、雅砻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祖国的大江大河,拥有众多而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精品古道的品质和具有文化无法替   代的独有魅力,它是古代东方中国迈向世界的一条龙,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申报“著名古道”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选。

【作者简介】

     李刚,男,陕西蓝田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茶马古道研究北方片大学学术带头人。

上一篇:重走丝茶之路应当有所创新
下一篇:茶文化在构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的作用

业界茶观更多 》



茶事活动更多 》

活动招募更多 》

  • 会员招募

    本会吸收资深茶文化专家和热爱茶文化艺术的名家、学者,从事茶科学研究的相关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茶学术界、茶经济界、茶企业界人士及茶人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